生如量化
全文3000字,阅读时间9分钟。
01. 认识论VS本体论
02. 都怪语言背锅
03. 难以找到的意义
04. 学自量化的智慧
05. 出其不意的推论
01. 认识论VS本体论
在前文中我讲到,理解时间的终极努力,可能需要在本体论(ontology)层面讲透因果和变化这些概念。认识论的研究,促成了我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体系。现代物理学伟大惊人的进展都是一步步沿着这一路径来的。后来,如经济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等学科,在研究方法都借鉴了物理学,但却没能取得效果惊人且被广泛共识的理论突破。貌似一旦“人”作为被研究对象参与其中,基于认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就效果不彰。本体论(ontology)研究的对象是”存在-是“。本体论的常见论题有“世界之存在”、“人之是”。这个研究趣味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中本质主义的思考倾向,需要穿透表象看本质。近世有搞语言哲学的就说,这种执念其实是场美丽的误会,因为西方语言中的系动词 “is”(以及be/being各种形式),被使用得太过频繁和普遍,激发着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(他的著名发言是:“存在者存在,不存在者不存在”)开始的一代代哲学家,聚焦这个“is”对应的“存在-是”后面之理。
02. 都怪语言背锅
传统中文对西方纠结“IS”这个词的态度就有意思了。在中国文言文中,常见表达是“在下刘备,中山靖王之后”,后半句之前一般是不加“是/乃”这种系动词的。一个对西哲如此重要的哲学问题,我在们老祖宗用的语言体系下,竟然就消融于无形。今后可不要乱批评说,中国人没搞本体论,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。其实这只是西方的文字系统不够简洁,造成的千年奇冤。一个题外话,在现代汉语中,“是”出现的越来越频繁。世界之所存在,和人之所是,正在给现代中国人,带来了更多西哲意味的本体论困扰。本体论研究中,绕不开的一个人是亚里士多德。他推崇目的论,目的即telo。他说,最好的笛子存在的目的就应该是被演奏最好的人去吹,这就是笛子的是其所是,也即存在的意义。而近世的海德格尔则说,前人可能都被亚里斯多德的研究带偏了,大家顺着亚氏这个“属加种差”的分类体系,天天研究具体的存在者去了。海德格尔说,真正的问题是要回到“存在”本身。于是他搞了一通语言晦涩、极有洞见,对“此在-Dasein”的研究。对这个“此在Dasein”,我可不敢说自己读懂了。但一番琢磨下来,我认为它的意思应该是:动词化的本真之人。03. 难以找到的意义
在两千年西哲思想影响下,现代人经常被社会所鼓励:做你自己。马斯洛需求,积极心理学,几乎全在讲这个。做你自己,用本体论的话来翻译就是:“是其所是”。你们要去追寻内心的那个telo指引的梦想。乔布斯那个著名的“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”的大学讲演,就是最典型的鼓励。但这里最大之问题是,我的目的或意义到底是什么?即我的那个“其所是”到底是什么?我如果知道这个其所是了,我当然可以去是其所是,问题不就是我不知道这个答案啊。给我猛灌各种找寻你自己的鸡汤,似乎一点都帮不了我!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,各种找寻自己的鸡汤,其实都在干扰我们本真探索。更不要说,很多鸡汤后面,还是消费主义和大资本的站台,是它们意欲设计引导的方向。现实生活如此之不易,“其所是”的意义缺位带来的内卷,让人无比疲惫,几欲躺平。只需要看看每年创新高的“国考”人数,看看两三个行业少数高薪的职位对应的海量简历投递,我们就能明白,这正是现代社会之下,个体意义迷茫失焦之后的必然现象。既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我的“其所是”,现在的策略当然就是先随大流,冲着未来安稳和多挣俩钱去。同时,我们发现还出现了网游,metaverse,各类虚拟币/共识共同体等等虚拟环境。个体在这些虚构环境下,的确是可以将别人给你安排的存在当成是自己的意义。在那些被精心营造的环境中,看上起“其所是”是可以由你选择,比如你可以选魔法值最大的巫师,或战力爆表的武士。但游戏更大的环境你却一点选不了。如果你看过电影《楚门的世界》,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。既然“其所是”这个目的意义,并非如出生证编号那样显而易见,太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茫然无知。所以,“寻找自己、做自己”就特别容易落为空话。那么我们是不是能换一个路径,忘掉什么亚里士多德,不要什么telo,看看有无路径直接让我们回归人之为人的本真呢?04. 自学量化的智慧
对以上人生终极疑问,我提出的解答,是一个我称之为“所作便是”的新模式。而这个“所作便是”的新模式,直接来自对量化投资底层逻辑中的“价格即价值”源自何处的理解与应用。
“所作便是”,就是把人生定位为这一生所有感思言行的总和。在量化投资逻辑中,交易者并不关注“价格要符合价值”的主观投资逻辑。你发现没有,资产的“合理估值”与令当代人大为迷失的人生意义/“其所是”,都太难找了!巴菲特和乔布斯说得都对,找到合理定价,和找到人生意义,这思路听起来特别有逻辑。但你们都没有给我找的路径啊!不可见的东西真的很难找啊。
看不清资产的合理估值时,资金会选择安全的资产,比如国债。虽然也会对其收益颇低抱怨多多。同样,找不到人生意义前的年轻人,就是会去一窝蜂考公务员。少数考上的“幸运者”,同样会对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前景抱怨良多。但这两者有一个显著不同:国债可以让你放开买,公务员的坑不会对你敞开供应。可见,人生意义领域的底层模式切换,紧迫性要高得多。否则,你的人生很容易被悬置在这样一种尴尬状态:没找到意义,也没有走上那条被公认是“好”的出路。不买国债、也不投资的现金,自然可以躺平压家里席梦思下。而人一旦躺平宅家睡席梦思上,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困境了。
世界上的确有少数幸运之人,比如乔布斯。他找到了自己的Telo,我们祝福他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就连真诚如乔布斯,对他自己精彩人生的归因可能都是错的。他成功的真正因素,可能并不是他说的那套,而是他连续的自发努力和内生变化:从不放弃,始终努力,一以贯之。
说到自发努力和内生变化,又得表扬下量化投资,算法模型们可以不知道大盘指数,4000多只股票,近100个内盘期货品种的合理估值和未来所指。但完全不妨碍每天录入最新数据,并扩充之前没有的信息,半夜都在训练或测试模型。功夫和精力都下在了自己身上,内在模型的变化全是踏实渐进的。
从“是其所是”到“所作便是”,看上去跳步巨大,但仔细想想,又如此之自然。前者最大的Bug就是“其所是”是个外在于你的意义,虽然鸡汤写手强要你内心必须配合,意义就非得由内生长出来,还说有了才能安心。后者新模式说,我自己去踏实努力,渐进变化,在生活的进程中,如果能总结出来这个意义固然很好,没有其实也行,并不是非要先有意义目标定义后,才能畅快生活。
回到本文正题,生如量化,就是一天天一秒秒踏踏实实去过好自己的人生,尽到自己各种身份对应的职责义务,踏实动起来,在此中成长变化。聚焦于思言行的丰盈自为和内生变化,就是一种非常主动的人生态度。这比找寻不确定梦想的那种人生都还更主动。写到这里,我意识到,这种状态和海德格尔讲的“此在Dasein”的感觉很近。
你可能还是会困惑,现在好像仍然没有一个指导言行的具体方向呢?这背后当然存在指导思言行的原则体系。当你心情能平静踏实下来后,我认为定会对其有所感应。笔者在本文想先尝试解决本体论层面上的探讨,即对你之所是的定义。之后,我猜想你也一定会开始关注自己具体思言行的因果,因为这构成对你思言行的原则指引。
05. 出其不意的推论
在本文提出的新的“所在便是”模式下,“好”的出路就在每个人每天的踏实向前中,在实时连续地聚焦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中,正如前文中量化模型对价格结构变化的实时持续跟踪。
而此时对“自由”,我们也有了全新的含义。我们一直都感知,自由和自律两者存在隐秘关系。现在我就可以进一步明确:自由是创造性最大发挥的自律,而自律是因果被自觉管理的自由。
我之前说过,在本体论层面重构因果,必然带来主观直觉时间的重构。仔细感受体会下,是不是这个情况。一天天平常心过日子,全力过好自己的生活,同时尽到自己的职责义务。这时的你就是变化本身,主观的时间流逝感是不是在慢慢消失。
上述人生自由与自律的关系的思考,同样适用于量化投资:创造性最大发挥地去找alpha,自觉控因果般地去管好风险。
P.S. 至于具体的alpha细节,根本不应该来公众号平台写了。各位量化管理人,自己去跟投资人汇报,讲你们愿意讲的策略细节程度。你都确信有alpha了,你还写什么?赶快去服务你的投资人吧!公开写作中,我只关心投资的风险管理问题,和对应人生领域的自律问题。